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5月20日,五星汉锦复原中期汇报会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国际中心举行。馆长赵丰介绍了“五星锦”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成功复原的全过程。 1995年10月26日,中日尼雅考察队开掘新疆尼雅古墓群8号墓,出土大批珍贵文物,其中一块织锦护膊尤为光辉灿烂、耀人眼目,青底白色赫然织就8个汉隶文字: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,其色彩之斑斓、织工之精细实为罕见,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。 23年后...
浙江大学18日成立张曦艺术与考古教育基金,该基金重点支持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,3位浙大校友率先为基金捐资3300万元。 据了解,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定位为以文物和艺术品为材料的文明史、艺术史教学博物馆,是与图书馆平行的物质史料库,也是与理工科实验室相对应的文科实验室。其主要功能是服务通识教育、专业教育和公众教育,使学生在掌握“文字技能”的同时,也系统掌握“视觉识字素养”,致力...
日前,海盐县副县长傅方正带领县文化局相关人员赴武原街道、沈荡镇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工作。 傅方正一行先后到武原街道红益村和沈荡镇中钱村、沈荡社区、聚金村等地,对东黄桥、尚胥庙古戏台、钱家祠堂等开放类文物保护单位(点)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,并重点走访考察了沈荡集镇贲湖路、港南路沿线十多处文物建筑的保护现状。 在考察过程中,傅方正与考察组人员就小城镇环境整治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、文物保护...
昨日的杭州,依然是个阴天。位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织造馆内,一台高大的织机前亮着一只明黄色的灯泡。光头、一身短打装扮的国丝馆技术部研究馆员罗群,就像武林高手一般踩在这台复杂的织机脚踏上。随着吱呀吱呀的声音,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、尼雅考古队队员齐东方老爷子一眼认出了织锦上的纹样: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!这太让人兴奋了!”是的,这一小段五色织锦,意味着中国丝绸博物馆利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多综织机对国...
一千多年前,古人其实就已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怎样才能有效地祛痘? 据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所载,有一种名叫“柴胡桂枝干姜汤”的中药,由“柴胡、桂枝、干姜、栝楼根、黄芩、牡蛎、炙甘草”组成,“味辛且微苦”,但具有和解散寒和生津敛阴的功效。 这种驱寒生津的中药材配方,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古人因“上火”而产生的“痘痘”。不过在当代社会,更多的都市人宁愿花钱买化学工业流水线上诞生的一盒...
唐 618—907年 残高27厘米,宽23厘米 此佛像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,内着僧祇支。袈裟衣褶较多,略显厚重,下摆悬垂座前。
隋 581—618年 残高40厘米,宽14厘米 此像袈裟雕刻简单流畅,线条舒缓,左肩部用于固定袈裟的绳带刻画清晰。
隋 581-618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残高42厘米,宽15厘米 此像身披袈裟,左肩部用钩襻系绳固定。像腹部向前隆起,塑造躯体形态的变化,既是隋代造像的特色,也是圆雕造像日趋成为主流的表现。
北齐 550—577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残高24厘米,宽15厘米 菩萨内着僧祇支,肩披穿璧式帛带。
北齐 550—577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25厘米,宽12.5厘米 观音菩萨头戴宝冠,肩披帛带,右手握莲蕾,左手持玉环,跣足立于覆莲座上。
北齐 550—577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30厘米,宽12.5厘米 此佛像为舟形背光,头部较圆,肉髻低平,身披袈裟,跣足立于莲花座上。身上的衣纹以双阴线表示。
北齐 550—577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26厘米,宽30厘米 释迦与多宝佛均身披袈裟,右手施无畏印,左手置于腿上,结跏趺坐。长方形台座正面雕刻博山炉和护法狮子。
北齐 武平四年(573年)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33厘米,宽18.5厘米 此菩萨头戴宝冠,冠带垂于胸前。左手置于右脚上。菩萨的裙装轻薄贴体,衣纹极其简洁,仅在腿部用双钩线表示衣褶,裙摆搭于台 座和腿上。弟子分立于菩萨两侧。长方形台座背面刻有题记。 半跏思惟菩萨像最早出现在印度贵霜王朝时期,4世纪时中国开始流行。北齐时期的半跏思惟菩萨像大多表现的是释迦牟...
东魏 元象三年(541年)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31厘米,宽21厘米 此佛身披双层褒衣博带式袈裟,领口低垂,内着僧祇支。左手施与愿印,右手残。袈裟悬垂座前。 河北曲阳是定州系白石造像的发源地,其造像多以当地出产的白石为雕刻原料。这种白石纹理细腻,色泽光洁,俗称白玉或大理石。 曲阳白石造像始刻于北魏晚期,东魏后期、北齐、隋代盛极一时,唐代以后制作数量逐...
商 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长7.3厘米、宽5.4厘米、厚0.6厘米 此器为片雕,左右对称。蛙伏卧,前肢外伸,后肢内屈。宽头、方目、肥身、短尾。背部以双线刻对称云纹,双目间有一圆孔,可系佩。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彩绘和雕塑中蛙形象就已出现,玉雕蛙则最早见于良渚文化。有学者认为蛙象征多产,先民用以祈求生育繁衍。也有认为,蛙与农事有关,被用来祈雨祷水。此件玉蛙尚存有未退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